-
用户4342896466778
在戈壁与黄沙间穿行千里,抛却疲乏与倦惫不说,探索热情反变得愈加旺盛。旅途总是奇妙的,即便见识再多、再广,总又有让人惊诧不已之事,一幕又一幕地出现……延绵万里于华夏大地的长城,无论从哪个时代来审视,都堪称人类奇迹。
而在这奇迹之上,又更有“三大奇观”:渤海之濒天下第一关:山海关、陕北漠边万里长城第一台:镇北台、河西第一隘口天下第一雄关:嘉峪关!
挣扎离开黄秋英的野性诱惑,从边墙的巨大吸引中抽离好奇之心。若不是关城的巨大魅力,是必会影响我规划好的行程。(水瓶座的你会这样么?)悬壁长城到关城仅一刻钟车程,来不及任何思索,关城游客服务中心已飘然眼前。东北三号门长城造型,浮现着嘉峪关的史事,其背有赵朴初居士——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之题字:“天下第一雄关-嘉峪关”
一步入景区大门,黄秋英的野性荡然无存,眼前一片草木丰茂垂柳依依。西北就是这样直接,总是将你从无尽荒芜,突然间拉扯进一片繁茂。衍生此处这一片繁茂的,正是九眼泉湖。相传有位武向辉将军,驻守于关外的双井堡,被匈奴王精兵三万逼退至嘉峪山。嘉峪山虽然易守难攻,却经不住匈奴军的围而不攻之计。七日后诸将士因酷热无水难活。正当武将军仰天长叹、泪流满面时,头顶顿时乌云滚滚、电闪雷鸣,只见那天空九龙狂舞,旋而九龙一齐飞落,钻入土中不见踪影。
不稍时,自土中涌出九股清泉,清泉转眼汇成清澈见底的海子。众将士见了喜笑颜开,纷而跪地拜谢上天派真龙降水。此后,武将军带兵以泉助耕,养兵肥马,匈奴王围攻三年不得,只能撤兵作罢。后人即唤此水为九眼泉。过罢九眼泉,关城的外城围墙横亘丘上。循墙前行百步,即至关城的东闸门。闸门之上有硬山顶式门楼一座,门楼面宽三间,进深两间,其上高悬匾额一幅,“天下雄关”四字苍劲有力。此四字正是清仁宗嘉庆十四年间,(1809年)肃州镇总兵李廷臣巡视时所书。
东闸门门洞深达十米有余。每往里迈一步,时光便拨回廿年。穿越门洞,便进入关城的外城范围。外城是以东南北三面城墙,再与西端罗城相携,形成嘉峪关关城之最外围,周长近一千三百米。外城墙亦是嘉靖十八年,于修筑肃州西长城时加筑的。入东闸门再步至坡尾,道旁沙柳碧翠夹道相迎,城内两侧分外开阔。右方修有一条碑廊,首碑分开而建,此碑正是李廷臣所书的原碑文,旧立于西门外不远,后出于保护目的迁于此碑廊。
步道并不长,想必并不急于将游人引向关城的核心——内城。然内城并非一步直达,嘉峪关关城城内有城,内城、瓮城、外城、罗城,城外再修城壕、土堰、月城。整体之布局循章得法,非常利于防御之需。自明洪武五年始筑土城,(1372年)再至明弘治八年修建关楼,(1495年)复又于明正德元年加建东西二楼,(1506年)终于嘉靖十八年修筑西长城止。(1539年)
嘉峪关关城历经168年防御建造,方形成完整有力的防御体系。
步道之末是数座楼台。原本外城内有建筑众多,街道、驿站、饭馆、店铺及车马店,甚至庙宇寺院。据当地老人回忆,外城北墙之下 ,曾有马王庙、老君庙、鲁班庙、相子庙、财神庙、护国寺等。南墙一侧还有嘉峪驿站、城隍庙、土地祠及山官庙。1958年时因“破除迷信”,此些寺庙皆被拆除。在《肃州新志 · 驿传》亦有记载。嘉峪驿站有街道一条,两侧店铺饭馆各有房屋二十余间,客店有住房十五间,另有车马店四家,及居民住房百余间。可见当时驿站定是相当热闹,是出入商贾重要停留点。
文昌阁为少数留存建筑之一,原称文昌殿。于明正德元年始建,初为关城驻守文官公办之处,清时又为文人读书之用。文昌阁以重檐歇山顶制式建造,阁顶脊部共计安有三十九头瓷狮,其檐四角各龙首三具及蟠龙一条,顶脊中央立一佛龛。二楼东侧上悬“威宣中外”匾额,南侧上悬“神威远播”匾额,楼外有迴廊,内外平面饰以山水画计八十幅,设计颇为讲究。但彼时未开放入内。
紧邻文昌阁的是关帝庙,其规模为嘉峪关内庙宇之最。明正德元年修建光化柔远二楼时,与二楼同时建成,再至清代有多次扩建。庙原有陪殿二座及穿庭牌楼各一,后仅存牌楼而已。如今所见应是两千年时重修。关帝庙——,其供奉之武神为关羽之形象,明中期前概称”武安王庙“。自明神宗万历皇帝封关羽为“三界伏魔大帝、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”,及清世祖顺治皇帝加封其为“忠义神武关圣大帝”后,“武安王庙”始而称为“关帝庙”。
而“关公”既被奉为武神,还被奉为财神,清时更被尊为“武圣”,与“文圣”孔子并称。大殿匾额原为“威宣中外”,重修后用清代”文武圣神“替之。牌楼前石狮一对,之前被搬往裕固县祁丰区门前,如今楼外石狮不知是否原配。
关帝庙的牌楼对面,是清乾隆五十七年重建的戏楼。(1792年)此楼面宽三间,进深两间。内顶横竖各五木方格,上绘太极八卦图。前后台以木制屏风相隔,其上则绘有八仙图。据悉屏风上原有楹联已不见:时雨助王师直教万里昆仑争迎马迹,春风怀帝力且嘉十年帷幄重扶刀环。另存有一幅楹联,刻于戏楼两侧的砖砌屏风之上:离合悲欢演往事,愚贤忠侫认当场。此联被视为中国戏台之绝联。戏楼高悬匾额“篆正乾坤”,各人对“篆”字之意皆持一辞。有一说“篆”通“彖”,继取其卦象“纯正”之意。我虽倾向于此,然也有自我之理解。《康熙字典》中引《法书考》之说:“篆者,传也,传其物理,施之无穷。”“正”则解为端正,“乾坤"在此意为天下,故“篆正乾坤”我以为:以戏为媒传世人,端正天下之德行。
从戏楼往西十数米,即是内城西去入口——朝宗门。入朝宗门之前,不妨一览关城之布局:整个关城总体东西走向,由西而入首遇西罗城,再转入得西瓮城,过西城楼:柔远楼方达内城;往东穿过内城游击将军府,便至东城楼:光化楼,东出光化楼入东瓮城,东瓮城转南出口,即朝宗门。“朝宗”二字取自《周礼·春官宗伯·宗伯》中的:“春见朝,夏见宗”。西域使节皆以此门入,而后东去朝贡大明皇帝,以示对大明的归顺与忠诚。
自朝宗门进入东瓮城,瓮城之中四壁耸峙,天地若含、规模凛肃。瓮城西侧开城门一座,门洞五伏五券拱券式造型,洞深20.8米,高则4.2米,洞基与过道俱以枕形石条铺砌——此即光化门。“光化”二字寓意光大我孔孟之道,使西域诸国以致更远之邦,皆可被大明之德感化——也契合孔子所谓“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”表达的思想。
出光化门回首仰望,光化楼坐于城门之上,其势巍峨端端、威不言喻。光化楼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形制,面宽三间深两间,屋脊饰有兽瓦、蟠龙、狮像,屋身尽处雕梁画栋、气派非凡。光化门内北侧修有斜坡马道。马道全长24.7米、宽为2.83米,以坡度二十三度直达城墙顶。马道下方有门楼及照壁,早年还有拴马桩排列于此。
上马道,登关城。光化柔远二楼遥相对峙,内城四隅皆设角楼,南北墙中各设敌楼一座。城下宽敞砖道直接东西城门,南面演武场静穆不语,像位老者看着孩子们在身旁嘻笑,北面的游击将军府,可就无那么多的闲暇时光,他要给慕名而来的客人们讲述这六百年来的边陲史话。内城是洪武五年初筑成,初时高方只六米,多以黄土夯筑而成。后期再在土城之上加筑三米,外侧以土坯垒砌,中间以砂石黄土混合填实,因而城墙有明显分层感。
城墙之上再以青砖砌1.7米高垛墙,城头过道亦以青砖铺设。所用青砖长有42公分,宽有20公分,单块重达十公斤有半。内城墙上共计垛口133个,各垛口侧边开瞭望孔。西城墙处的垛口侧还开有灯槽,放置烛火供守卫在夜间使用。四隅角台平过道起角楼(或称戍楼),角楼为砖砌两层单间式,上层无脊有台且修有垛墙,以供士兵瞭望敌情之用。南北墙头分设敌台,其上建有敌台用于存放兵器之类,敌楼通廊与城墙通道共用。
凭南面墙再往南远眺,西北竟如此多娇!眼前草木叠翠万象生机,绿色之外又戈壁平川,讨赖河旁的文殊山,像个铁骨铮铮的戍边汉子,肌肉发达、青筋密布。目极之处,云朵之下,连绵不绝的峰峦素裹银装,正是祁连峰落的俊秀。他用讨赖河之手,源源不断将甘甜送出,滋养一片片的绿洲,抚育周而复始的生命轮回。
往西行至柔远楼,其与光化楼如若一般。“柔远”之意表明了大明外交政策,以合适的尺度安抚邻国远邦,也即是《中庸》之道所主张:“柔远人则四方归之,怀诸侯则天下畏之。”柔远门的外围是西瓮城,西瓮城亦是朝南开门,西瓮城门洞称为“会极”门。有众多解释都将其理解为:会合于极边——西入之使节皆须逗留于此申请入关,而东出商贾亦停驻关城验照后出关。此说法委实过于浅显。另有称其含义引自《韩非子》:其智深,则其远;其会远,众人莫能见其所极。此说则离题甚远。网有康晓云对“会极”含义的考证:“极”为北极星代称,引申之义为皇权,喻为政权中心。“会极”即是向中央朝廷靠拢,汇合于此皆是宾服朝觐朝廷。此种说法更符合古代治国理念,建筑喻意亦更贴合政治文化。
通常而言,瓮城是城门之外最后之嶂,而嘉峪关关城更是在西瓮城之外,加建多一道重城护体——罗城。这道罗城建成于弘治八年,由当时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。城门上建三层三重檐关楼一座,“构大楼以壮观,望之四达。”《敦煌杂钞》中如此描述。后嘉靖十八年尚书翟銮巡边时,委参政李涵将罗城又以砖包砌,如此西面工事愈突显坚固。罗城南北端各有角台,此二角台上则建有箭楼,用于放哨警戒与攻击。据说西瓮城与罗城间,原有木制渡槽架于其间,用以战时迅速集结兵力和武器,已毁于民国廿年(1931年)。
驻足关楼墙头西眺,我们为何在旅途中时有感叹?庆幸有如此丰富的历史遗迹,有广博文化记载传承至今,而不是仅仅印在历史书上 ,或者摆放于别人的博物馆里。沿罗城内侧马道下城出关,罗城门洞上嵌有“嘉峪关”关名,此是清乾隆皇帝所题。清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左宗棠见其下令重修后的关城庄重肃穆、凛然不可犯,顿时心生畅快,书以“天下第一雄关”,并刻匾高悬关楼。不过资料记载左公所书匾额,亦已毁于民国廿年。
关城外本还有一道阔十米的壕,壕外又有道一米高的土堰。另在《肃州志》中记载,还有一道外壕及远墙。关外十余米处,还有一个沙砾小阜——月城,其宽三十五米,高数米,作为关城的掩护物。而今这些附属之物,或早已灭失,